——记校第十一届“师德十佳”、城市建设学院刘翠云老师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眼中的教师形象是立体而丰满的。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是标语横幅的张贴,也不是讲台上的大声宣扬,而是应该体现在教师平日里的为人处事、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之间,在与学生的一次次接触中展现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从而感染教育人!”在采访中,对于师德,我校第十一届“师德十佳”、城市建设学院刘翠云老师这样理解着,同时也以行动诠释着这样的理念。
不用PPT,上台演讲,这个老师上课挺有意思!
“上课时,大多数老师都会使用PPT,因为PPT上信息量太大,我们听课也就疲于应付,感觉课堂效果并不好。但给我们上《给排水管网》的刘老师,几乎不用PPT。每次上课,刘老师都会提前来到教室,在黑板上画好城镇轮廓图、管线综合图。管网这门课主要讲城市水管的综合布置,知识体系涉及面广博而复杂,一般很难理解,但刘老师总能把管线很详细很清晰地绘制出来,借助图形,我们很快便理解了管道的走法和排列。刘老师讲解作业时也一点不含糊,总是在黑板上一条一条地写出清晰明了的思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王伟伦,至今对刘翠云老师的授课方式仍然记忆犹新,“曾有一些功课不是很好的同学,课后都表示,刘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掌握知识。后来,这门课也的确是他们学得比较好的科目之一。”
刘翠云老师上课很注重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给水1402班的万志远介绍道,《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这门课枯燥生涩,包含了很多纯理论性的知识与研究成果。为了调动同学们的上课积极性,刘老师采用让大家都上台演讲的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不仅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演讲与上台表达能力。“虽然已经结课将近一年了,但是我仍然对这门课有着深刻的印象,”万志远说。
对于学生感到枯燥晦涩的知识点,刘翠云老师总是想出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由于书中关于管网设计的章节过于晦涩难懂,刘老师就找了各个版本的教材,并整理出比较重要的内容,通过图表等更直观简洁的形式讲解。老师整理的材料至今我还保留着,即使现在遇到相关问题,对照老师的讲义也能轻松找到解决方案。”谈及刘老师,已经研三的谈帅也满是感激,“刘老师在带课程设计的时候,会在课设规定的时间内,科学地安排好进度,然后单独找一间自习教室,将组内同学集中在一起。她每天都会跟学生一同到教室,指导大家的课程设计并当面答疑,刘老师充分掌握着每一个学生的进度,对学有余力的同学会提出更多的额外高要求。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从来没有出现哪个学生跟不上进度的情况。”
打开污水井盖取污泥,刘老师很“熟练”
给水1503班的于金鹏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做事细致认真的人。但让于金鹏想不到的是,在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时,他辛辛苦苦一遍又一遍修改写好的立项书,总被刘老师一次次退回来,“老师总能从我的立项书里找到很多问题——措辞、语序或是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等太多微小的错误。被老师一次次退回,说实话当时的心情很崩溃,但是被退回的内容里总是有老师提出的新问题,我自己也是既吃惊又佩服,渐渐地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万事开头难,做科研项目,最初的计划和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很多次我都是大晚上把文件传给老师,但是老师还是很及时地给我回复。”于金鹏不好意思地说道,“刘老师精益求精的态度给了我最好的示范和最大的鼓励!”
跟着刘老师读研的谈帅介绍,在做课题研究时,需要去校外的下水道取样。和同学们一起去实地考察的刘老师总是很“熟练“地打开污水井盖取污泥,没有一点架子。“平时我在实验室做实验,老师也会经常过来帮助、指导我,实验节奏比较紧的时候,刘老师还会主动帮我们带饭。”谈帅说,“我们平时对研究课题有任何想法,都能立刻与刘老师取得沟通,效率非常高。老师平时除了上课,就是思考实验方案和整理论文,我一有问题就会前往办公室找老师咨询指导,让我感动的是老师每每都在。”
在做大创项目时,于金鹏的项目小组面对未知的实验和研究,觉得无从下手。刘老师就与他们约好时间,直接带他们去实地勘探取样环境,“脚踩高跟鞋跟我们在湖边选采样点的翠云老师,真的很强大。接下来的一切试验,老师都会嘱托研究生学长手把手教我们,她告诉我们实验会很辛苦,要注意实验室安全,不懂的时候一定要找她。记得我有次实验不慎打碎了一套试管,当时觉得一顿臭骂是免不了的,但是老师还是耐心告诉我做实验不要急功近利,要处处小心,不要伤到自己。”在于金鹏的心目中,刘老师不仅很强大,还很温柔,“是的,不论什么时候,刘老师都是一样的温柔。”
“最近写论文的时候,老师也给予了我们特别大的帮助,总会约我们见面探讨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数据处理得不好时,老师就给我们指明方向,然后安排学长手把手教我们。我最开始整理数据的时候,老师会把当前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和我一起在办公室商讨更加合理的方案、更加优化的数据结构、更加完善的论文内容等。在一如既往地被退回了N次之后,我们的论文也逐渐趋于完美了。”于金鹏说。
大学里的“高三班主任”
毕业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朱延同学,说起刘翠云老师总是感激不已。
大三期间,朱延就在积极申请出国深造的机会。大四他跟着刘老师做毕业设计时,其他同学大都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考研的同学也已开始面试,甚至收到录取通知了,其他申请国外高校的同学也陆陆续续收到了offer,而朱延申请的国外高校却没有任何回复的消息。
直到四月份的一天,美国一所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教授回信了,说正在研究录取名额,如果名额够的话学校会正式给朱延发接收信。“这是我之前不抱太大希望的一所学校,听到可能会被录取的消息,我当时高兴极了,兴奋得立即打电话告诉刘老师。听得出来,刘老师也替我高兴,但她提醒我,最终结果还没出来,不能高兴得太早,她让我及时给这位教授回信,感谢他的关心,表示会耐心等待结果,表达能被接收的迫切希望。”朱延说,他当时按照刘老师教的一一照办了。
但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任何回音。这时,刘老师便与朱延分析原因,“当时的情况下,我觉得干等下去可能不乐观。我决定帮他做点什么。我上网了解了一下这位教授,巧的是这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与朱延现在所做的实验是一致的,我决定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名义给那位教授回一封信,在信中,我如实介绍了朱延在学校的表现,尤其是进入毕业课题以来他对待科学研究的勤奋、细致的态度和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的潜质,并介绍到朱延正在进行的毕业课题对于融入该教授研究团队大有裨益。”刘翠云老师说,回信后,她就和朱延一起开始盼着那边的好消息,每天早晨一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邮箱看看有没有回信!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没有回音。
“眼看快到5月份了,焦急和期盼的心情就如我当年考研究生和找工作一样。好消息终于在难捱的等待中姗姗来迟,一大早朱延跑来告诉我说,学校回信了,他被录取了!而且是硕博连读!”刘翠云老师至今还记得朱延当时欣喜若狂的神情。
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刘翠云老师的情景,于金鹏仍然记得很清楚:年轻、睿智,“就像是比我们大了几岁的大姐姐一样,说话细声细语,人特别温柔可亲。”于金鹏说,“第一次见面那天(专业导学),我们和刘老师聊了很久,当初稚嫩的我们都向老师表明了志向,一定会去考研,但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考研,考研前应该去做什么、学什么,专业课该去怎么听,平时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本科生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等等,这些刘老师在第一节课都很细致地告诉了我们,虽然只是短短半天时间,但相对于其他大一新生而言,我们确实开始明白接下来的大学生活该怎么过了,这也为我接下来参加大创直至课题被选入国家级项目打下了基础。”
于金鹏后来的大创项目,在刘翠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年下来,我学到了太多太多,从实验技术到攻读文献撰写论文,这些东西都是我以前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掌握的技能。因此,我真的很感谢刘老师的陪伴和付出。有人说高三班主任是每一个学生值得铭记的老师,如果说大学生心中也有一个班主任的话,刘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班主任。”于金鹏感激地说。